
淡水湿地是全球重要的碳调节系统,其植被与土壤中储存的有机碳总量估计约为450千兆吨,储存时间可长达千年。
尽管湿地会通过微生物活动与生态系统呼吸释放二氧化碳、甲烷等温室气体,但较高的水位限制了氧气进入土壤,从而抑制了好氧菌对有机物的分解。这一机制有助于平衡碳排放,使淡水湿地在自然状态下成为全球重要的碳汇。
放牧等外部干扰会对多种生态系统的碳收支产生影响。适度放牧有助于促进植被生长、增强碳固定能力并提升土壤碳储量,同时降低碳排放。然而,过度放牧则可能增加碳排放,削弱淡水湿地的碳汇功能。
研究设计:
研究团队在澳大利亚东南部威默拉地区开展了一项为期一年的研究,重点比较两块雨水充沛、季节性淹没的淡水湿地(Kealy农场和Smith农场)内各种放牧机制对碳储量(植物生物量和土壤碳)和季节性碳通量的影响。
实验设置三种放牧机制:
持续放牧:全年均有羊群在场
短期集中放牧:仅在春季放牧两周
禁牧的隔离区

两处实验田地位于过度放牧的牧羊场上,通过围栏划分出不同放牧区域,为“短期集中放牧区"和“持续放牧区"。白色方块代表禁止羊群进入的隔离试验区,黑色方块则是允许羊群自由进入的开放试验区。
研究方法:
研究采用便携式PVC环形暗箱,将其部分埋入土壤(1–2厘米),结合超便携温室气体分析仪(UGGA)现场测定二氧化碳与甲烷的通量。每个观测点均覆盖有植被的湿地土壤,以反映湿地整体碳交换情况。

OA-ICOS GLA132-GGA 超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“UGGA"
箱内空气通过12伏电池驱动的小风扇保持流通。箱顶覆盖PVC盖,并通过透明管与UGGA形成闭环连接。分析仪每5~10分钟记录一次箱内CH₄和CO₂浓度。每次采样结束后移开箱盖,使内部恢复自然光照与气体交换。所有通量数据均为昼夜多次测量的平均值。
研究还在不同季节(温度、降水与植被生长差异显著时期)对每个湿地的观测点进行连续两天的测量,以捕捉碳排放的季节性变化。
研究发现:
1、CO₂通量变化
季节因素(温度、降水与水位波动)是导致两类湿地及各区域二氧化碳通量差异的主要原因。除放牧方式与季节影响外,昼夜差异也十分显著:夜间CO₂排放量比白天高出31%。

在两处研究的湿地生态系统中,隔离和开放试验区的CO₂通量季节性变化(Kealy)。灰色柱状图代表隔离试验区,白色柱状图代表放牧试验区。
观测显示,一旦湿地禁止放牧,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减少约35%,表明禁牧有助于保持湿地碳储量,并提升固碳潜力。
2、CH₄排放特征
整个监测期间甲烷排放总体较低,且与水位变化密切相关。例如,2017年夏季因水位较高,甲烷排放达到峰值;而在之后水位下降时期,几乎未检测到CH₄释放。

各湿地生态系统及不同季节的CH₄通量与水深变化。2017年初夏Kealy湿地遭遇孤立风暴事件期间,在高水位条件下出现了甲烷排放峰值。
3、生物量和土壤碳
研究表明,无论是持续放牧还是短期集中放牧,隔离区内的地上生物量均比放牧区高6.4%。同时,隔离区的土壤碳浓度也比放牧区高出30%。这一结果一致表明,放牧活动会降低湿地地上生物量与土壤碳储量,并增加碳排放。
管理启示和应用:
研究发现,尽管短期集中放牧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碳储存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,并具备较好的投资回报潜力,但在雨养型淡水湿地中禁止放牧,仍是增加土壤与植被碳储量、减少碳排放的最佳管理策略。
明确适宜的湿地放牧方式,既能提升碳储存,又可控制碳排放,将为湿地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重要依据。
案例来源:
Limpert, K.E., Carnell, P.E. & Macreadie,P.I. 合理管理农业放牧以提升淡水湿地的碳汇能力,湿地生态管理[J],2021,29:231-244.
文章转载自ABB测量与分析,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后台留言交流!
上一篇:没有了
 客服热线:400-688-7769
客服热线:400-688-7769 邮箱:market@exponentsci.com
邮箱:market@exponentsci.com 固话:020-89858550
固话:020-89858550 地址:广州市天河区广汕二路602号惠诚大厦B座403房
地址:广州市天河区广汕二路602号惠诚大厦B座403房 
			扫一扫 微信咨询
©2025 爱博能(广州)科学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20046466号 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 Sitemap.xml 总访问量:87692 管理登陆